事实上,考试三次下来,给我的感觉还是“只要你够努力,运气也要在你面前低头”。由于第三次备考正好是暑假的时候一个人在学校,所以每天的复习时间都很充裕,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三次考试,中间总共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但是比我之前的两次备考更有效。因此最终不仅仅是口语和写作稳定下来,阅读和听力也能顺带得到提升。下面分享一下我三战时总结的一些备考方法和经验吧,希望那些仍在奋斗的小伙伴们不要放弃,坚持一定会有收获!
读我一共分三步:刷真题-看刘洪波的《真经总纲》-做《九分达人》。
刷真题卷。先去看题目,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大概题目。步骤二看有哪些题目。步骤三依次画出题目中的关键字,找出原文位置并找出对应的替换词。关键字划线步骤:匹配题和标点符号题全部打包一起划线关键字,判断题三个关键字划线,其余细节题一个关键字划线。例如本文的1-4题是匹配题,5-9题是判断题,10-15题是填空或其它细节性问题。首先,在1-4题中划全部题干关键词,然后在5-7题中划判断题的题干关键词,最后在10题中填词。
由于配对题和heading都是乱序的,而判断题如果定位于原题的和第三个,没有找到第二个,那么说明第二个是空的,这样就不易看漏。寻找同义替换时,必须把题目和原文逐个对应起来,把同义替换对应起来,才能做对。
二、看刘洪波的《真经总纲》,配他上网课吃更好。集中精力学习他的方法,即平行阅读,文章只看一遍就完成了所有的题目。假如某个科目的题目错到了绝望的程度,可以练习一下刘洪波的《真经5》,这本书比较简单,有利绝望时提升自信。
三、刷完真题可以做《九分达人》。本书阅读并不像听力那样困难,还是很正常的,考试时也有可能做到书中原题。还很建议去做。购买款的就足够了。接着总结了解决较难问题的几种方法:
判断性问题:首先要看一下题目是否要求写出T/F/NG或Y/N/NG。不能自己推论,也不能自己思考,要谨慎对照原文。
核心还是找同义替换,如果题目和原文可以依次对应,那么肯定是T。若不能读懂原文,也不要慌张,题干在原文定准后,若有三个以上的同义替换句,即使不能读懂意思,也可以确定为T。
分为一点驳斥和关系驳斥,具体看刘洪波的做法。
这个很容易和另外两个搞混。记得只有两种选择NG的情况:题干中的信息不在原文中,而题干描述的是原文的可能性。碰到不确定的问题就看看这道题是否符合两种情况之一,对的话就选NG。还有一种情况,NG和F尤其容易选错,就是题干中描述了A和B之间的某种关系,如果这个关系在原文中不存在,即NG,如果这个关系在原文中不存在,即F。通常不会有三个NG连在一起,至多两个。
heading的问题:首先将示例中的选项划掉,然后看看哪些段落选择了heading,只有很少的时间没有全部选择。逐段阅读原文,读完一段就找出heading中是否有相应的选项,一般会有干扰项,如果遇到不确定的两个可以写在旁边,看看这两个重点是什么,再分析哪一个比较符合段落的中心思想。选择一段就把一个选项划掉,把下一段的内容缩小。别只看段落的开头,很多时候题目并不那么简单。
配对问题:首先看题目中是否有NB,有的话就意味着有些选项要选两次,我做的所有题目中只有一次题目中写了NB,却没有选两次。配对题目有三种:段落配对、关系配对和句子配对。关联匹配是最简单的,通常是人名或年代这类很容易在原文中找到的单词。
对每一句的匹配都是有序的,按顺序划出关键字。最为困难的是段落匹配,还是要看原作,看完一段就去选择是否有可匹配的段落。段落匹配和heading的不同之处在于heading需要找出整个段落的中心思想,段落匹配要看段落中包含了什么信息,即使不是关键信息,也可以选择段落中出现的关键词,并可以与某个选项相对应。
读书不需要精读,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地定位和理解替换。假如原作中出现了许多生词也不要慌张,可以根据语境猜测,例如出现在原作中的happyandxxx,可以根据and推测出xxx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同类词。若碰到长串充满了各种语法的句子,请直接看主谓宾句,其它的看不见。原作中非关键字定位的部分都略读,读到关键字部分再慢慢细读。
在完成一套阅读后,把题目中不认识的生词扫一遍,全部背下来,很重要,原稿中遇到生词还可以猜,题干中遇到生词就无法做题了。大概对了答案之后有很多困惑的地方,请打开刘洪波考点词的真经,看看里面的同义替换,让你明白错误所在。总而言之,做完一套阅读后一定要总结,是不定对不对还是看不出同义替换,还是压根没看懂全文。
要是不幸的是整篇文章都看不懂,说明字数少得可怜,那就去背单词。如为前两种情况,则每道错题都要在原作中逐个找出同义替换,并将自己不熟的同义替换记在本子上,没事的时候翻一下。